在上海战役系列研究的第三篇文章中,帅克主要对粟裕攻打上海的作战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和解读。而今天这篇文章,则将重点放在粟裕的主要对手——国民党军主帅汤恩伯的作战计划上,进行深入的分析。通过对两方方案的对比探讨哈尔滨股票配资公司,进一步加深对上海战役中战役筹划层面的理解和研究。
作为进攻方的粟裕,其作战策略核心在于利用钳形攻势,诱使国军主力从吴淞地区现身,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将其歼灭。这样一来,既能有效减少上海市区内的战斗压力,也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上海的市容完整,避免城市遭到大规模破坏。
而防守方的汤恩伯,其作战方案的核心要点又是什么呢?他是如何进行兵力布置和战线安排的呢?
首先,从整体防御布局来看。汤恩伯将上海划分为沪西北、沪西南和浦东三个主要防守区域。防御体系分为三层:警戒阵地(即外围阵地)、主阵地以及核心阵地。外围阵地涵盖了浦西方向的浏河、嘉定、南翔等地,以及浦东的川沙、北蔡镇等区域。主阵地则主要集中在沪西北的月浦、扬行、刘行、大场、真如,以及浦东的高桥、高行等地,这些主阵地距离市中心大约3至6公里。至于核心阵地,则由国际饭店、四行仓库、百老汇大厦、兰心大剧院等32座著名建筑组成,其中国际饭店和百老汇大厦分别作为苏州河南北两个指挥中心。
展开剩余77%透过汤恩伯设计的这套防御体系,外围阵地、主阵地与核心阵地的层级划分清晰,各层次环环相扣,形成稳固的防御链条。其战略目标也十分明确,即争取在上海坚守长达半年时间。若最终无法守住,则转入核心阵地展开顽强抵抗;倘若仍难以为继,则将采取极端手段,炸毁上海,绝不允许完整的城市落入共产党之手。
其次,从防御重点角度分析。汤恩伯的布防重心明显偏重于浦西,而浦西内部又是以沪西北的防御为主,优先于沪西南。同时,苏州河北岸的防线要比苏州河南岸更为重要。为此,他将第21、51、52、54、75、123军共计六个军,约二十个师,总兵力达到十五万人,部署在黄浦江以西的市区及其周边地区。而黄浦江以东的浦东地区,则由第12军和第37军五个师约五万余人把守。
在浦西方面,重点防御区域集中于沪西北的月浦、扬行、刘行、大场等战略要点,配备了大量兵力。浦东防御的重心则落在距离吴淞约十公里的高桥镇。显然,汤恩伯深刻认识到吴淞的重要性,这里是防御的关键点,也是退守上海的主通道,因此他将大量精锐力量和坚固工事集中于此,形成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坚实防线。
再从精兵的使用来看。守卫上海的国军共有八个军,其中既有中央军也有杂牌军。实力最强的当属阙汉骞统领的第54军和刘玉章指挥的第52军。第54军装备全为美制武器,是八个军中装备最优良的,也是唯一参加过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两次关键战役的国军精锐部队。第52军属于半美械部队,同样参加过辽沈战役,战斗力极为强悍。
汤恩伯将这两支最具战斗力的军队布防在沪西北的月浦、刘行、大场、真如一线,既牢牢控制着吴淞门户,也守护着上海市区北部苏州河一带的重点防线。至于吴淞另一侧浦东的防御重点高桥,则由第12军担任守卫。虽然第12军是新组建不久,但从军长到骨干大多是汤恩伯的旧部,可以视作他的嫡系部队。
由此可以看出,汤恩伯在部署这三支关键军队——52军、54军及嫡系12军时表现出极大的用心。他既希望凭借这些战斗力强劲且信赖的部队稳固吴淞这个战略要点,同时也为日后可能的撤退做好准备,使这三支部队成为最先通过吴淞海路撤退的主力。事实也证明,在国军最终大规模撤退时,这三支军队的撤离人数最多,保存的建制最为完整。
从汤恩伯整体的防御体系,特别是防御重点和精兵使用的安排来看,若摒弃政治因素,单纯从军事角度分析,他的排兵布阵不能说有明显缺陷。关键地段设有重点防御,重兵布控要点,显示其在战术谋划上还是颇具水准的。尤其是他精准判断出粟裕攻势的钳击点在吴淞,并集中精锐兵力于此,这足以说明汤恩伯并非外界一些人想象的草率无能,而是有备而来,颇懂用兵之道。至于老电影《战上海》里所描绘的汤恩伯派遣韩军长守吴淞、因丢失吴淞而枪毙韩军长的情节,则与历史事实完全不符。
总的来看,汤恩伯的作战方案虽不算完美,却也是合理且具可操作性的。至少在战役筹划和准备阶段,他的表现堪称中规中矩,达到了及格以上的水平。不过,军事较量的胜负远不止于方案本身。稍有军事常识者都明白,再精密的计划也无法预见战场上千变万化的情况。除了作战方案,战场上的实时指挥和机动调控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。最终,还是要看谁更加坚韧,谁更善于随机应变,谁能体现出更高的智慧。因此,尽管汤恩伯的方案尚可,且上海防御体系号称比斯大林格勒还坚固33%,但战场上双方的博弈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。
我们也常说,许多国军名将悍将均败给了粟裕,更何况汤恩伯呢?在后续的上海战役系列文章中哈尔滨股票配资公司,还将对战局走向和指挥控制环节做更为细致的分析和解读。欢迎大家批评指正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